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近年由于电脑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方法发生了明显改变,导致颈性眩晕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趋于年轻化。近年来,笔者运用针刺结合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866)治疗颈性眩晕,收到满意疗效深圳知名的配资公司,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9例均为2010年6月-2012年10月于陕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颈性眩晕收入的住院病人,男53例,女36例;年龄最大为58岁,最小为21岁,平均39岁,以30~45岁最多,占64%。初次发病44例,反复发作69例;病史最长1年,最短1周。将89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结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和药物治疗对照组。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X线或CT检查确诊为颈椎病,经颅多普勒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诊断标准。1)眩晕,伴恶心,甚或呕吐,头痛,视物模糊,心悸;2)或有头位性猝倒,在短时间内可自行起立行走;3)颈部酸沉痛胀,功能活动受限,头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4)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史;5)影像学检查:椎动脉造影、MRI、CT、X线等检查有与本病相应的异常表现。
展开剩余72%1.3治疗方法
1.3.1针刺结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组以局部取穴和“以痛为腧”取穴为主。取风池、太冲、合谷、肩井、百会及相应颈夹脊穴。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5~1寸;太冲穴直刺;合谷、肩井穴直刺;百会穴平刺;夹脊穴45°角向棘突方向进针,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期间行针1次。眩晕气血不足型针刺中脘、足三里、肾俞,痰蒙清窍取穴丰隆、足三里。同时结合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丹红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糖尿病患者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滴,每日治疗1次,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
1.3.2对照组给予低盐饮食,盐酸培地定500mL,每日静脉点滴1次,口服烟酸100mg,维生素B₁和维生素B₆各10mg,非那根25mg,每日3次。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
1.4疗效标准参照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2制定。治愈: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颈椎活动功能良好;好转:临床症状改善,仅有一定程度的眩晕、恶心、呕吐症状,颈椎活动功能改善;无效:临床表现无改善。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 1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见表1。
2.22组症状改善时间效应比较见表2。
3体会
颈性眩晕主要病因是由于颈椎不稳,颈椎间盘侧突,钩椎关节增生等退行性改变而发病,其诱因多为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波动等。由于椎-基底动脉受压、迂曲、痉挛,导致以小脑为主的脑组织供血不足成为眩晕发生的直接因素之一。
本病属于中医“眩晕”“眩冒”范畴,眩谓眼花,晕者头晕,二者常并见,临床统称“眩晕”,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失宜、久病体虚、劳倦内损或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主要遵循了局部取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原则。
现代研究认为,针刺头部穴位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量,减轻因供血不足而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并能恢复已经受到损害的脑神经,这是针刺能有效治疗脑血管病的机制之一。
针刺颈夹脊穴可使针感直达病所,使病变的脊椎、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结构以及神经血管邻近组织产生良性反应,调整改善脊椎的内环境³。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红花2种主要成分,经现代工艺提取而成。
《本草正义》载“丹参专入血分深圳知名的配资公司,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能达脏腑而化癖滞,故积聚消而瘤癖破;外利关节而通脉络,则腰健而痹著行”。《本草纲目》记载“红花能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4。二者相辅而用能快速解决全身脏器供血不足,改善微循环,具有内外通和,行气活血功效5-6],祛瘀生新之功,针刺结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临床的治愈率,比单纯针刺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疗效好。
发布于:北京市久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